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招生工作,确保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工作顺利进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福州理工学院,国标代码13773,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医、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第三条 学校办学层次为本科,学制四年,办学地址:福建省福州市连江西江滨大道8号。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 学校成立招生委员会和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制定招生政策、招生规模、专业招生计划,以及研究决定招生过程中的重大事宜。第五条 招生办公室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招生录取和日常工作。第六条 学校成立招生工作监察办公室,负责监督招生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举报监督电话:0591-62990012。
第三章 招生计划及要求第七条 学校2024年招生专业及计划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招生计划的管理办法依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第八条 学校以英语作为公共基础外语安排教学。各专业均无男女比例限制,无外语应试语种要求。第九条 考生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按教育部、卫生部、残疾人联合会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要求执行。第四章 录取原则第十条 学校根据各省相关招生政策确定调档比例。在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批次,原则上按招生计划数100%调档。第十一条 普通类专业录取原则1.在各省录取,学校专业分配上均采用“专业清”的模式录取。“专业清”即专业志愿之间有先后顺序,先按第一专业志愿排序从高分到低分按计划录取,如有未完成计划的专业,则从未录取的考生所填报的第二专业志愿中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录取,以此类推直到专业计划完成。2.高考改革按照“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模式的各省,在专业调剂时,只在同一院校专业组内进行调剂。对不服从专业调剂者,予以退档处理。3.校内专业调配中不设专业分数级差,若出现同分考生,按各省平行志愿投档同分排序规定执行。如仍相同的,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4.学校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加分或降分的照顾政策,以加分后的投档成绩调配专业或计算综合分。第十二条 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1.学校认可各省(市、自治区)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不组织专业校考;录取时,考生文化成绩(即文化分,含政策性加分)和相应专业类别的专业统考成绩均需达到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区)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线。2.福建省外各省份的艺术类专业录取规则按生源省份规定的录取原则执行,无具体规定的,参照福建省艺术类录取原则执行。学校在福建省艺术类招考中安排在本科批艺术类本科批省考阶段录取。第十三条 录取结束后,录取结果在各省招生主管部门网站和学校网站上公布,录取通知书于录取结果公布后统一寄出。
第五章 收费标准第十四条 学生入学须缴纳学费、住宿费及其他有关费用方能注册。各专业具体收费标准按照福建省物价局、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我省民办本科高校学历教育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闽价费〔2017〕46号)文件要求执行,学校2024年收费标准如下:1.学费(1)健康服务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经济学、商务英语、审计学、投资学、物流管理、工程造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每生26500元/学年;(2)护理学、康复治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财务管理、广告学、生物技术、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每生28500元/学年;2.住宿费学院2024级新生统一安排住宿,所有宿舍均配备空调,收费标准分为两档:(1)2000元/生・学年(4人间);(2)1600元/生・学年(6人间);具体以学生实际入住宿舍为准。第十五条 以上学费、住宿费等如有调整,按照物价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备案的标准执行。第十六条 学生注册后因故转学、退学以及其他原因终止学业的,退费办法参照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的《福建省民办教育收费管理实施细则》(闽发改服价〔2024〕394号)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入学及文凭发放第十七条 已录取的考生应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报到时间到校办理入学手续,报到之日起两周内不报到且无正当理由的,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应提前向校招生办公室请假。新生入学后,学校将对新生档案材料进行复核、对新生进行身体健康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弄虚作假的,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第十八条 新生入学后转专业的,按照学校学生转专业相关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按教育部有关规定,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将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并经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颁发证书学校名称:福州理工学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列》,本科毕业生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
第七章 奖助政策第二十条 国家奖学金:8000元/生・年,按国家分配到我校的名额具体确定。第二十一条 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年,按国家分配到我校的名额具体确定。第二十二条 国家助学金:特困生4500元/生・年,贫困生2800元/生・年,按国家分配到我校的名额具体确定。第二十三条 在校期间,根据课业成绩、综合表现等可申请学校各类奖学金。第二十四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上级文件精神,可在当地教育部门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第八章 附则第二十五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具体实施过程按教育部和各有关生源省份相关招生政策执行。第二十六条 我校未委托、授权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录取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培训活动。对以我校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活动的机构或个人,我校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由福州理工学院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学校网址:www.FIT.edu.cn学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连江西江滨大道8号 邮编:350506咨询电话:0591-62990018,62990020,15806096763,18750793736,18705912529学校微信号:FIT-13773
福州理工学院院校介绍福州理工学院前身为2004年创建的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正式升格为本科应用型高等学校。学校坚持面向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为产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厚德博学、知行合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兼备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将学校建设成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行业特点鲜明、办学特色突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流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坚持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高端制造为一体的RDM Centre模式(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努力探索一条新经济体系下“科技驱动教育进步”的高等教育办学新思路。2016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项目”院校,“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众创模式”获李克强总理肯定;2017年,学校数字福建车联网实验室获批省发改委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通过省教育厅验收;2018年,学校工业物联网应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获得省经信委省级公共服务平台,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学校举办方国脉科技一直以福州理工学院为产业创新基地,坚持“产教融合”的物联网发展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协同创新效应。
学科专业:
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和福建省产业结构布局与发展需求,完善专业建设布局调整和优化机制,密切跟踪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态趋势,通过建设一流专业实现“存量求优质”,通过跨学科融合改造传统专业实现“改造求融合”、通过培育贴近产业需求的新兴专业实现“增量求贴近”,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以工学为主,理、经、管、医、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设有计算与信息科学学院、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护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等6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本专科专业38个,在校生8935人。现有省应用型学科2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2个、省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1个、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省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2024年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审核评估,现有15个本科专业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
师资力量:
学校建设了一支以工为主,理、经、管、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现自有专任教师350人,外聘教师237人,折合教师总数489人。自有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93人,占比83.71%;高级职称教师129,占比36.86%;专业课“双师型”教师114人,占比32.57%。
人才培养: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着力构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四大教育体系。着眼于人才培养适应新经济、新动能转换需求,建立和完善适应传统动能转型要求的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按照“行业产业需求分析→就业领域及典型岗位梳理→知识能力结构→课程模块设计→课程内容确定”的路径,根据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开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遵循“认知→求证→探究→创新”的渐进式思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岗位”为导向,设置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新研究多个实践教学模块,构建一个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点(基本技能)、线(专项技术)、面(综合实践)、体(创新能力)”相结合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对生产、管理过程重点环节技术技能的“螺旋上升式”实践教学,培养富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一线工程师。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机制,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将下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专业,建设跨学科的应用型专业群,培养创新能力强、跨界融合的“互联网+”一线工程师。将生产性工程实践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引进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智能制造中试线、生产线,培养具有产业全局视野,熟悉产业链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全链条”的一线工程师。
1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