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从幼儿园升上了小学,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家长在高兴的时候,表面上接受了孩子的小学生身份,但是内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孩子应该要有一些变化去适应小学生活,把以前的教育方式延续应用,这样会造成孩子一些错误,对他的未来有影响。
小超要上小学了,家里人都很为他高兴,认为他长大了。但是小超有点适应不来小学的生活,比如吃饭还要人喂,经常赖床导致迟到,身边的小朋友都不太熟悉,以致于他有点逃避上学,还想回到幼儿园里去。
孩子“幼升小”看起来不过是换一个环境学习,但其实孩子的各方面都要进行转变,才能去适应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父母要重视孩子这种变化,帮助他去改掉以前的坏习惯,才有利于孩子在真正的学习环境里能够有所收获。
一、孩子“幼升小”时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孩子身份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孩子已经是一个小学生,家长不应该再用对待幼儿的方式来对待他。
例如喂孩子吃饭,帮他穿衣服等等,没有区分幼儿园和小学,在孩子的身份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如果继续采用以前的办法,孩子内心因为现实的的身份与家庭的教育会发生矛盾,在行为上出现问题。
家长的意识要会随着他身份的转换而转换,把他真正当一个不需要过度依赖、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人,进而去培养他相关方面的能力,让孩子逐渐适应自己的身份,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
孩子学习任务的重要性
上小学就是一个初级的学习之路的阶段,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学习任务的重要性。
以前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主要的任务无非就是玩耍,但是在上了小学一年级之后就真正成为了一个学生,而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家长要教育孩子去重视学习,养成一个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有的家长认为不过是小学一年级,没有必要去那么认真的学习,经常请假带孩子去旅游,反而对孩子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都不是那么好。
孩子的独立意识
家长们认为孩子年纪尚小,还不会具备独立的意识,所以事事都要父母操劳。家长在孩子长大了之后还这么溺爱,就会对孩子的未来不利。爱孩子应该要培养他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都能自理,这样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极为有益的。
孩子应该学会独立,比如起床要穿得衣服要在前一天晚上提前准备好,以免第二天翻箱倒柜地找耽误上学的时间。诸如此类的小事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二、家长通过什么措施来应对孩子“幼升小”的问题?
家长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孩子之所以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是因为家长没有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而且有的时候家长没有耐心,在孩子开始学习独立的时候,孩子还不太熟练,就被家长上手取代,他会养成一种依赖父母的性格。
家长在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耐心,不要操之过急,认为事情一蹴而就。例如让孩子自己独立穿衣的时候,孩子可能要慢慢分清正反面还有衣服该怎么套,时间花费比较久,家长也不要直接帮他或者逼他,让他自己逐渐掌握每件需要独立的事情的技巧,不能急于一时。
家长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辅助
鼓励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前进的动力。
在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不清楚怎么正确去实行每个独立的任务,家长要在旁边给予他一定的安慰和鼓励,让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感,从而有自信地去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可以在旁边提醒他,但是不要直接帮他做。
例如孩子收拾书包的时候,妈妈在旁边提醒他落下的东西,以及正确的归类方法,不然容易混乱。在孩子完成之后给他鼓励,让他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下次也很好地完成交待的事情。孩子在重复多了之后,自然就熟能生巧,不需要提醒也能正确快速地完成任务。
注意孩子的情绪
家长要注意孩子“幼升小”之后的情绪,看他的学习状态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够好。有的孩子对幼儿园的环境、朋友都很熟悉,但是一上小学,身边都是陌生的同学,教学模式也不再是幼儿园那般,会容易害羞胆怯,产生逃避的行为。
当孩子还不能够熟悉适应小学的时候,家长要安抚孩子不安的情绪,明白他情绪的源头在哪里,通过各种日常的训练来让他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逐渐完成一系列的转变。
例如上幼儿园的时候起床时间比较随意,但是上了小学以后要按时起床,不能够拖拉,以免耽误上学的时间;孩子不适应和新同学交流,让他去小区里多和邻居的小朋友们玩,鼓励孩子多去和别人沟通交往,这样面对新的同学就不会再有那么强烈的害羞感了。
很多家长都不对孩子“幼升小”有所在意,其实孩子从上小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学生了,无论是身份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一定的改变,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相关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之路打好基础。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幼升小”的时候你有注意过他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吗?看完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感悟吗?欢迎留言分享。
我是绿叶妈咪,带着我的三岁宝宝一路成长一路分享。
每日分享育儿知识,和我一起做个好妈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