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传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以下为小编整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新学科评估结果,可供大家参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科评估结果【第五轮】(仅供参考)
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估结果为:大概率可以确定的是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以9个A+、6个A、5个A-共20个A类学科,位列全国第10名。其中学校的数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由A类学科升级到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科评估结果【第四轮】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有28门学科入选上榜,具体为:
A+类学科有: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科学技术史、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A类学科有:数学、生物学;
A-类学科有: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B+类学科有:生态学、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B类学科有:地质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
B-类学科有: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C-类学科有:大气科学。
评估结果表格形式如下所示:
序号 | 学校名称 | 评估结果 | 学科名称 |
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物理学 |
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化学 | |
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天文学 | |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地球物理学 | |
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科学技术史 | |
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核科学与技术 | |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数学 |
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物学 | |
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统计学 |
1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1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1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软件工程 | |
1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1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B+ | 生态学 |
1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力学 | |
1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
1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2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
2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2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工商管理 | |
2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B | 地质学 |
2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2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公共管理 | |
2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B- | 光学工程 |
2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
2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C- | 大气科学 |
注: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的整体水平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新举措;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2024年2月5日,入选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学校有31个学院(学部),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实际情况为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