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师资力量 黄丽老师简介

2022-07-17 23:25:00 好学途 升学百科 来源:互联网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师资力量 黄丽老师简介: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师资力量机械工程系系副主任:熊晓松机械设计及智能制造教研室主任:卢君宜教师:张松林徐根达段伟蔡容郑秀云刘钰如周亚丽徐文王华敏 周丽红 李一红汽车工程教研室主任:……好学途www.vaiok.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师资力量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师资力量,黄丽老师简介

机械工程系

系副主任:熊晓松

机械设计及智能制造教研室

主任:卢君宜

教师:张松林徐根达段伟蔡容郑秀云刘钰如周亚丽徐文王华敏 周丽红 李一红

汽车工程教研室

主任:杨帆

教师:钟诗清罗晨晖吴贺利羿春生刘亚丽

电气工程系

系副主任:陈媛

工业机器人教研室

主任:张玉

教师:徐江陵袁金娟童小琴康之讷朱振祥

电气自动化教研室

主任:陈媛

教师:陈三宝徐良雄蔡晓燕胡娜 熊盛涛 刘德红 谢艳丁

综合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谈国珍

实验教师:陈坚钟诚胡碧康余秋月 孙慧明

徐根达,副教授

原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教师。主讲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课程。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经营与管理》等公开刊物上发表14篇教科研论文。获湖北省高校、武汉科技大学、冶金部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教科研项目奖项,多次获得校教学优秀奖、校教书育人先进奖、武科大校十佳师德标兵、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获得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首届“十佳教师”、“优质课堂教师”和第三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的荣誉称号。

张松林,教授、机械工程系学术带头人、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中本人主持项目5项。科研主攻方向为机械CAD/CAM/CAE、机械产品模块化设计、虚拟设计等现代化设计。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在国家规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3篇。担任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四十多年,主讲《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机器美学》、《机械CAD/CAM》等课程,获武汉理工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近几年在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负责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专业课考研的指导工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钟诗清,教授,机械工程系学术带头人、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年以前任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师,2005-2012任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教师,2012年至今任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师,湖北省及武汉市工程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标准化协会顾问等职。先后完成了“柳州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富康轿车制动踏板行程检测仪研制”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主编“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摩托车制造工艺”等教材3本;参与编写了“汽车工程手册”、“汽车冲压工程手册”等工具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课程研究方向: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造型、汽车人机工程、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及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

陈三宝教授,电气工程系学术带头人、原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兼任交通部工业产品许可证部级审查员、生产条件审核员,交通部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武汉港机检测中心电气室主任。先后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奨励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科研奨励评审专家、湖北省设备招标评审专家。

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及省部级项目8项,主持完成工程设计与科技开发项目10余项。主持起草交通行业标准4部,编写专业教材3部。先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讲授10多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和多门研究生课程,指导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30多名。在本校工作期间,讲授专业课程10余门,先后主持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指导培养多名青年教师,主持完成三项院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发表多篇专业论文。

徐良雄:电气工程系教授

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年分配到武昌造船厂工作4年,在工厂主持研制了远红外烘芯炉,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受到工厂的表彰。后调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任教30年,任教授、教研室主任等职。从教以来,作为专业教师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带头人,承担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工厂供电,低压配电设备及系统,电工原理等课程,还承担大量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任务,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完成了多个湖北省科研技术课题和教改课题。2012年获“长机科技杯”湖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二等奖,2013年获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师德师风标兵。

羿春生,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198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3-2005年在空军雷达学院工作。参与科研项目2项,发表论文多篇,参与教材编写1部。曾经荣立军队三等功一次,获学院教书育人奖一次。2010年起在LINAMAR公司(加拿大第二大汽车制造厂)从事担任技术工作多年。现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机电工程学部汽车教研室专职教师,担任的课程有: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器,汽车电控技术,二手车评估等。

张玉电气工程系高级工程师、教研室主任。

武汉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港口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1996年7月参加工作;承担的主要科研有: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散货实验系统设计,沙钢3500吨散货机械设计、武昌造船厂40T/20T摩擦式绞车设计、泰富6000吨装船机及后部结构件设计、重钢钢城物流项目设计。进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承担的课程有: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至今主持院科研项目一项,院重点教研项目一项,带领学生参加课外科学竞赛获得:国家三等奖三项,省二等奖一项,在各类期刊撰写论文6篇。

朱振祥,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湖北职业教育机械原理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湖北职业教育制图教研会理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南区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湖北省人事厅聘为国家职能技能鉴定中级考评员;湖北省教育厅优秀党务工作者。98年被评为高级讲师、机械工程师职称、获双师型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篇,撰写《中专学生成才教育之我见》文章在全国纺织中教德育工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熊晓松,工学硕士、讲师/工程师,院骨干培育教师、机械工程系副主任

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年至今就职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任机械工程系专职教师,学校骨干培育教师。承担《机电传动与控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于省级教科研项目2项,主持院级教科研项目2项,参与院级教科研2项。2014年、2016年省级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等科技经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多次。主攻专业:机电一体化;主要研究领域:机器视觉。

卢君宜,工学硕士、讲师,院骨干培育教师、教研室主任。

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应用技术。任职期间主持学院教科研项目3项,发表教科研论文8篇。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3D建模大赛、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等科技比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多次。入校以来,主讲《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数控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课程,获学院“优质课堂教师”,三校中青年讲课比赛一等奖,学院“三育人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段伟,工学硕士、讲师、院骨干培育教师

2012年8月进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机电工程学部担任教师至今,期间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奖项四次,省级奖项多次;主持院级项目两项,参与省级项目两项;申请专利三项(一项已授权);指导学生获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三次。从事3D打印、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快速成形(3D打印)技术、材料加工数值模拟、机械CAD/CAM/CAM、数控技术等。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Infrared Radiation Coatings Fabricated by Plasma Spray, 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Volume 18(3) September 2009.”被SCI收录。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徐陶祎,工学硕士、讲师,院骨干培育教师、机电工程学部教学副主任。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从教以来主讲课程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路设计基础、EDA技术等多门课程。教学效果优良,科研成果突出。主持省级以上项目2项,主持院级项目3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院级教学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开展国家级创新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专业教材1部。任职期间获得“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优质课堂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媛,讲师,工学硕士,院骨干培育教师、电气工程系副主任。

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2007年进校至今先后讲授过电工与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化概论、自动化专业英语、电器与PLC控制、楼宇电气及自动化、传感与检测技术、工厂供电等多门课程,指导多项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曾主持和参与教科研项目6项,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自筹项目1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篇,其中EI收录1篇,主编专业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曾获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优秀奖、首届“三校”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胜奖、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三等奖、2015年院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三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省二等奖、荣获2013年度和2015年度“学院优质课堂教师”、第九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蔡晓燕,讲师,工学硕士,院骨干培育教师。

2011年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获控制理论与控制科学专业硕士学位。任职以来先后承担了《电气工程》《工厂供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多项实践性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三等奖,先后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5篇教科研论文,主持了教育部教研项目1项,参加完成了2部全国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完成了多项院级教研项目。

徐江陵,讲师,工学硕士,院骨干培育教师。

武汉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毕业,获研究生学历,2001年7月参加工作。曾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担任技术员,获得了助理工程师职称,从事过各类大型仪器仪表如万能试验机、电阻炉、质谱仪等大型仪器仪表的维护和维修工作。曾在武汉招商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机电工程师、品质工程师、主任助理等职务,协助和参与了大型演唱会和国际足球比赛的机电设备维护和保障工作。现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机电工程学部电气工程系工业机器人教研室的专职教师,教授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

袁金娟,讲师,工学硕士,院骨干培育教师。

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2012年7月到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工作。任教以来先后承担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与PLC控制》等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并承担了相关实践性的教学教研工作。任教4年先后已以第一作者发表教科研论文4篇,参与2项省级以上项目,完成了多项院级教研项目,2016年主持院级科研项目《磁悬浮选煤方法的研究》,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2项,获省级以上教学奖2项。来校后两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目前研究方向为工业机器人。

谈国珍,高级实验师,综合实验室主任

原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实验室主任。现任机电工程学部综合实验室主任。从事电路、电子信息及自动检测技术教学,并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编写《最新彩色电视机元器件参数及代换手册》,连续三次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实验室。主讲课程:电路理论,电子设计EDA实验、图象处理实验等。主持了CW6140车床、简易数控车床、等产品的电气设计。XLJ800C岳阳华能电厂800T/H浮式悬链斗卸船机的电气设计(通过交通部、电力工业部联合鉴定,已申报科研成果奖)等十余项科研项目;曾经获湖北省高校实验教学先进工作者。

黄丽老师简介

黄丽,汉族,出生于湖北,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人物经历

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6-1990 华中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 本科;

1990-1992 湖北省钟祥市农业局 助理农艺师;

1992-1995 华中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 硕士;

1996-至今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师;

2000-2004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职博士;

2007-2008 四川大学英语培训(半年);

2009-2010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一年)。

主要成就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土壤学、土壤学B、土壤肥料学、农业环境学。

研究生课程:资源环境研究专题。

人才培养

指导研究生十几名。

已毕业硕士生:王春燕(04级)、于孟生(04级)、罗贤平(05级)、杨莹莹(07级)、柴彦君(07级) 董雪(11级)夏彪(11级)

科研课题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 ,“863”,国际合作等项目。主要有:

2010-2012,亚热带土壤铁锰胶膜的形成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143。

2010-2013,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在坡面侵蚀过程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国家基金重点项目40930529。

2009-2010,几种土壤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微生物转化研究,校科技创新基金52204-08029。

2007-2010,利用改性活化磷矿粉钝化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研究与应用,“863”计划2007AA10Z408。

2006-2010, 中南贫瘠红壤与水稻土地力提升关键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子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5B09。

2005-2007,表生环境中钙锰矿化学生成条件和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03009。

2005-2006,土壤有机、无机胶结物相互作用及鄂南红壤结构体稳定性,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006-056056。

2004-2006,可变电荷与恒电荷土壤根际表面化学及重金属吸收特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065。

2001-2004,几种土壤中胶膜的物质组成、性质及元素形态与转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1048。

2000-2003,红壤侵蚀与红壤结构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与调控,国家“973”项目子专题G1999011801。

1998-2000,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土壤养分流失特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71054。

学术会议

2010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19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2010年,武汉“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暨第七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2010年,北京“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faces Against Pollution”。

2008年,南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南贫瘠红壤与水稻土地力提升关键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交流会”。

2007年,北京“日立公司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会”。

2007年,北京“全国土壤肥料科研协作学术交流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耕地质量”与“沃土工程”项目启动会”。

2007年,北京“第九届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年,杭州“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6年,南京“第十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2006年,南京“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第二次战略研讨会。

2005年,长沙“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

2005年,武汉“植物营养学高峰论坛”。

2004年,沈阳“第十届全国土壤学会员代表大会”。

2004年,武汉“第四届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2年,贵州“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2001年,武汉“土壤化学专业学术讨论会”。

2000年,香港“2000生态村学术讨论会”。

1999年,南京“中国土壤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三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研讨会”。

1997年,武汉“第六届全国青年土壤暨首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学术讨论会”。

1997年,武汉“第二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发表论文

[1]龚正,叶涛,张斌,黄丽.皂角苷和柠檬酸联合对市政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与风险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1,28(02):226-234.

[2]徐永昊,聂军,鲁艳红,耿明建,黄丽.减施化肥下紫云英翻压量对土壤团聚体及铁锰氧化物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0,(06):9-18.

[3]周方亮,李峰,黄雅楠,耿明建,黄丽.紫云英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土壤,2020,52(04):781-788.

[4]谢坤,马格,黄丽.石英砂表面锰胶膜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20,39(04):495-503.

[5]周方亮,李峰,黄雅楠,徐永昊,耿明建,黄丽.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0):65-71.

[6]李峰,周方亮,黄雅楠,徐永昊,耿明建,黄丽.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0,(03):75-81.

[7]李峰,周方亮,黄雅楠,徐永昊,成莉娟,耿明建,黄丽.减施化肥下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0,39(01):67-75.

[8]黄雅楠,黄丽,薛斌,成莉娟,李小坤,鲁剑巍.保护性耕作对水-旱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基于密度分组法[J].土壤通报,2019,50(01):109-114.

[9]刘智杰,黄丽,李峰,李小坤,鲁剑巍.秸秆还田对水稻土黏土矿物组成和钾素释放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8,49(06):1390-1396.

[10]刘智杰,黄丽.棕红壤无机颗粒的化学性质和形貌特征研究[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8,3(10):48-51+56.

[11]刘智杰,黄丽,李峰,NdzanaGeorgesMartial,周方亮,李小坤,鲁剑巍.长期施肥对土壤颗粒粘粒矿物组成及其演变特征的影响[J].矿物学报,2018,38(05):563-571.

[12]刘智杰,董雪,刘凡,黄丽.九宫山地带性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特征[J].矿物学报,2018,38(02):166-175.

[13]薛斌,黄丽,鲁剑巍,李小坤,殷志遥,刘智杰,陈涛.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32(01):182-189.

[14]殷志遥,黄丽,薛斌,黄雅楠,李小坤,鲁剑巍.稻-油轮作下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1604-1614.

[15]常红,黄丽,张克强,叶涛,龚敏婕,杜连柱,杨鹏.淋洗后的污泥对土壤中三种蔬菜种子发芽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2017:160.

[16]刘智杰,董雪,张志毅,黄丽.九宫山土壤剖面中黏土矿物的组成特征[J].土壤,2017,49(04):795-802.

[17]叶涛,黄丽,张克强,张斌,常红,刘智杰,杜连柱.皂角苷和柠檬酸联合对污泥中Cu、Pb和Zn的去除及其稳定性特征[J].环境科学,2017,38(11):4850-4859.

[18]殷志遥,黄丽,薛斌,黄雅楠,李小坤,鲁剑巍.连续秸秆还田对水稻土中钾素形态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7,48(02):351-358.

[19]薛斌,殷志遥,肖琼,张惠华,刘胤池,徐晓萌,董祥伟,黄丽.稻-油轮作条件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07):134-141.

[20]常红,李利芬,黄丽.皂角苷对红壤和黄褐土中Pb~(2+)、Zn~(2+)的解吸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01):93-100.

[21]叶涛,黄丽,张克强,常红,刘智杰,杜连柱.皂角苷和柠檬酸联合去除厌氧消化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7,37(05):1798-1807.

[22]薛斌,刘威,殷志遥,肖琼,张惠华,刘胤池,徐晓萌,董祥伟,鲁剑巍,李小坤,黄丽.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对其有机碳组成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学会,2016:84-95.

[23]张志毅,熊又升,徐祥玉,袁家富,黄丽.垄作免耕下冷浸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学会,2016:106-114.

[24]张斌,黄丽,张克强,叶涛,杜连柱,秦璠琦.皂角苷对几种生活污泥中Cu和Zn的去除[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35(06):1180-1187.

[25]杨松,夏彪,顾沛,黄丽.黄棕壤土柱中铁锰的淋溶淀积及其对Pb~(2+)的吸附解吸[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35(02):35-40.

[26]刘威,张国英,张静,刘璐,黄丽,鲁剑巍,李小坤.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29(03):117-122.

[27]张志毅,汤文娟,熊又升,徐祥玉,袁家富,王娟,黄丽.改良剂对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34(04):37-43.

[28]卢胜,张志毅,黄丽,王贻俊.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土壤性状的水平地带性分异[J].土壤通报,2015,46(02):272-279.

[29]刘威,黄丽,鲁剑巍,李小坤.两种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46(02):420-427.

[30]张志毅,黄丽,卢胜,付庆灵.2种母岩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组成特点[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34(03):51-58.

[31]张志毅,熊又升,徐祥玉,王娟,袁家富,黄丽.免耕起垄对冷浸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46(01):192-197.

[32]张斌,阳运秀,刘凡,黄丽.淋溶土柱中铁和锰的运移淀积特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34(02):56-64.

[33]刘威,王春燕,黄丽.侵蚀红壤中结合态腐殖质及其与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J].土壤,2014,46(03):458-465.

[34]夏彪,尹兰果,陈斌,黄丽.砂柱中铁锰的淋溶淀积及其对Pb(Ⅱ)和Cd(Ⅱ)的吸附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02):345-351.

[35]董雪,王春燕,黄丽,谭文峰,胡红青.侵蚀红壤腐殖酸组分特点及其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4,51(01):114-125.

[36]阳运秀,张斌,夏彪,黄丽.不同淋溶方式下石英砂柱中铁锰的运移淀积特征[J].中国科技论文,2013,8(12):1282-1290.

[37]王瑞,黄丽,刘凡,胡红青.石英砂表面铁胶膜的合成——pH和铁摩尔比[Fe(Ⅱ)]/[Fe(Ⅲ)]的影响[J].矿物学报,2013,33(03):415-422.

[38]马格,刘凡,黄丽,孙萌萌.二价锰盐还原KMnO_4合成锰矿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32(03):393-400.

[39]董雪,王春燕,黄丽,谭文峰,胡红青.侵蚀程度对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养分含量和红壤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3,50(03):525-533.

[40]孔明明,郑世学,黄丽,刘凡.低分子量有机酸培养下几种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变化[J].土壤,2013,45(02):1285-1290.

[41]吴新亮,顾沛,王贻俊,刘凡,黄丽.淋溶条件下石英砂柱中铁锰氧化物的形成特点[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32(02):221-231.

[42]汤帆,尹兰果,王瑞,刘凡,黄丽.两种亚热带土壤中铁锰的淋溶淀积及其对Pb和Cd的吸附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03):579-586.

[43]王瑞,黄丽,刘凡,胡红青.石英砂表面铁胶膜的形成——温度和老化时间的影响[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2,31(06):907-915.

[44]阳运秀,尹兰果,刘凡,黄丽.土柱中铁锰的淋溶与形态迁移特点[A].中国土壤学会.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学会,2012:316-325.

[45]马格,王瑞,刘凡,黄丽.温度、摩尔比例(R)对锰矿物合成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学会,2012:408-410.

[46]杨莹莹,魏兆猛,黄丽,陈家宙,蔡崇法.不同修复措施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质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03):154-158.

[47]柴彦君,熊又升,黄丽,袁家富,徐祥玉,刘晔.施氮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和运转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0,30(10):2040-2046.

[48]刘洁,胡红青,李慧姝,付庆灵,黄丽.Bt蛋白在不同矿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2010,47(04):786-789.

[49]杨海征,胡红青,黄巧云,黄丽,张喆.堆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茼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09):1824-1828.

[50]杨海征,胡红青,黄巧云,黄丽,张喆,刘永红.堆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Cu、Cd形态变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09):1842-1848.

[51]柴彦君,黄丽,袁家富,熊又升,赵书军,彭成林,徐祥玉,刘晔.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08):2007-2012.

[52]王春燕,黄丽,谭文峰,蔡崇法,胡红青.几种侵蚀红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土壤学报,2008,(03):510-517.

[53]张允法,董文忠,甘小泽,刘岚,黄丽.6个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02):220-223.

[54]黄丽,项雅玲,袁锦方.三峡库区农田的化肥面源污染状况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S2):362-367.

[55]黄丽,刘畅,胡红青,刘凡,李学垣.不同pH下有机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04):643-649.

[56]黄丽,项雅玲,袁锦方.三峡库区农田的化肥面源污染状况研究[A].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2007:485-490.

[57]王春燕,黄丽,谭文峰,胡红青.几种侵蚀红壤中有机质和团聚体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7,(03):52-56.

[58]黄丽,洪军,谭文峰,胡红青,刘凡.我国几种亚热带上壤铁锰胶膜的微形貌和元素分布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6,(09):1122-1129.

[59]黄丽,洪军,谭文峰,刘凡.几种亚热带土壤铁锰胶膜和基质的表面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6,(03):295-303.

[60]黄丽,王茹,胡红青,李学垣.有机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6,(01):98-103.

[61]黄丽.亚热带典型土壤铁锰胶膜的微形态与化学特性[D].华中农业大学,2004.

[62]黄丽,洪军,刘凡,谭文峰,周勇.有机酸盐影响下土壤中1.4nm过渡矿物的转化特点[J].矿物学报,2003,(03):221-227.

[63]黄丽,刘凡,谭文峰,王贻俊.土壤胶膜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3,(02):143-147.

[64]王贻俊,黄丽,洪军,刘凡.黄棕壤和黄褐土粘粒胶膜的元素组成特征与粘粒矿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01):30-34.

[65]黄丽,刘凡,谭文峰,洪军.几种亚热带淋溶土基质和胶膜中1.4nm过渡矿物组成的差异及其意义[J].矿物学报,2002,(04):315-320.

[66]黄丽,刘凡,谭文峰,王贻俊,陆泗进.华中地区几种土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中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J].地球化学,2002,(05):487-494.

[67]黄丽,刘凡,谭文峰,王贻俊,陆泗进.华中地区几种土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中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02:48.

[68]许峰,蔡强国,吴淑安,张光远,蔡崇法,丁树文,史志华,黄丽.等高植物篱控制紫色土坡耕地侵蚀的特点[J].土壤学报,2002,(01):65-74.

[69]蔡崇法,丁树文,黄丽,史志华,张光远.三峡库区坡地农林经营实践与生态效益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农业部亚热带土壤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农化系.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农业部亚热带土壤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农化系:中国土壤学会,2001:37.

[70]蔡崇法,丁树文,史志华,黄丽,张光远.GIS支持下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流失量预测[J].水土保持学报,2001,(01):9-12.

[71]蔡崇法,丁树文,史志华,黄丽.城镇土壤侵蚀的特点与危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2):191-192.

[72]蔡崇法,王峰,丁树文,黄丽,史志华.间作及农林复合系统中植物组分间养分竞争机理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0,(03):219-221+252.

[73]蔡崇法,丁树文,史志华,黄丽,张光远.应用USLE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IDRISI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0,(02):19-24.

[74]丁树文,蔡崇法,黄丽,董舟,蔡强国,张光远.三峡库区秭归盆地岩性构造对坡地紫色土某些特性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02):129-133.

[75]蔡崇法,丁树文,张光远,黄丽,王道合.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养分状况及养分流失[J].地理研究,1996,(03):77-84.

[76]蔡崇法,张光远,丁树文,黄丽.人工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特点的试验研究[J].南昌水专学报,1995,(S1):63-68

获得荣誉

获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三等奖和华中农业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优胜奖。

 

本文标题: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师资力量 黄丽老师简介

本文链接:http://www.vaiok.com/a/261002.html

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