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功能

2022-07-17 23:24:00 好学途 升学百科 来源:互联网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好学途www.vaiok.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功能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园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义。

当代诗人、文化学者张修林在《谈教育》一文中有如下解释:

所谓教育,应当是作为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传播。而社会文化,包括文理学科,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即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会心理、美学和价值;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管看不到具体存在,但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权及其机构;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即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质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教育的目的,说是教化育人,其实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前者像物理变化,接受的人如同一个盛东西的容器,接受的几种东西还是那样的几种东西,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有了些混杂,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实用型人才——技术或技艺的人才;后者则类似于化学反应,已经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东西,这类人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第一层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学思想、理念和方法。这就是创造型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主要就是第一层次的文化、创造型人才的影响。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

不同看法

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教育遵循自然。”

古希腊的柏拉图说:“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

聂圣哲先生:优秀是教出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从人生的教育总量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劳动教育,两件事情,做家务,学吃苦,先从养活教育开始。

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本质

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或者后得知识者)知识匮乏,像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有“学而优则仕”,今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关于意识替代,作家三盅则说:我们强迫孩子用死记硬背替代想象与创造,于是我们易中天多,而陈景润少,甚至一万个易中天里挑不出一个陈景润。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4)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类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上述教育定义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又可将教育活动同其他活动,如学习、训练、宣传等区别开来,可视作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与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相比,该定义涉及的范畴显得窄多了。传统上,人们把学习培养、教育培养、训练培养、资助培养等事物都看作是教育,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里,还另有一种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宏观的教育概念。它既包括了基本概念的教育、训练、学习等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的一类活动,还包括那些虽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可以对前一类活动的进行起到帮助、促进作用的活动,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培养活动。宏观的教育其实是等同于培养的,那么,培养的定义也就是宏观教育的定义。在上述基本的教育定义基础上,去掉能区别学习、训练等活动的“种差”,就成为宏观的教育(培养)定义: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宏观的教育的唯一特征是“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这表明判别某个活动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结果如何。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失败。而有些活动,如研究活动、宣传活动虽然可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并不是人们所公认的教育活动。当人们持不同的立场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时,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待人的素质、能力,正向的去开发、加强人的某些素质、能力,反向的则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质、能力。人的素质、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的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大自然长期进化造就的。后天的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人们不经意间获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们刻意造就的,宏观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教育一词存在多种概念的状况由来已久,《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定义)就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但其在描述教育概念时用到了培养一词,而它在表述培养概念时又使用了教育一词——“按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其二,表达的是基本的教育概念——“教导,启发”,但同时它对教导的表述是——“教育指导”,又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在定义时,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括被定义项,否则就形成了循环定义的错误。这方面,《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就不存在循环定义的问题。《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也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显而易见这里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其二是:“使明白道理”,该表述把教育同训练活动区别开来了,想来是要表达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这么表述是不能把教育同学习、研究、宣传等活动区别开来的,因为这些活动也可以使人明白道理。因此,这样表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描述的教育宏观概念,也被称为广义的教育。与之对应,狭义的教育一般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包括了教育、训练、学习、资助等各种培养活动,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属于宏观教育的范畴。像教育这样,集多种概念于同一领域,势必使其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人们在不同场合、语境中运用或理解教育一词时,就需格外注意其确切的含义。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教育者愿意施教有若干因素,其一出于人的利己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获益也将有限。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获益既可扩大。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过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于人的竞争性,竞争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己方的竞争力加强,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动,削弱对方的竞争力。教育者往往宣称自己的教育是正当的,但事实证明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台独势力的去中国化教育、殖民主义当局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化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地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甚至通过他人进行。而这个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是以改变他人的观念、素质、能力为目的而传递信息的。凡是接收到其信息,并且是其传递意向的人是其教育对象。

价值

基础的九年义务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的原始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随后的中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

职业化教育和培训,价值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本文标题: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功能

本文链接:http://www.vaiok.com/a/260288.html

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