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要了解的内容都有哪些 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志愿要了解的内容都有哪些 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规则:一,志愿要了解的内容都有哪些(一)报志愿要了解哪些内容本省招生规定、院校情况及录取规则等,是考生填报志愿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作为考生,熟悉了解这些规定以及省高招办组织编发的一些相……好学途(www.vaiok.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一,志愿要了解的内容都有哪些
(一)报志愿要了解哪些内容
本省招生规定、院校情况及录取规则等,是考生填报志愿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作为考生,熟悉了解这些规定以及省高招办组织编发的一些相关资料,是高考生们在填报志愿前的必备准备工作。
熟悉完规定后,就要对自己所倾向选择的专业、院校,做个详细的了解。
一是了解院校各学科的具体情况,是否为本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二是清楚去年在本省的招生院校各专业的计划数,近几年各专业在本省招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三是了解目前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同时对未来各专业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并充分考虑个人特长、禀赋,如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
四是相关专业对身体健康状况的特殊要求,考生要合理规避限报专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五是明确自己的强项科目和稍弱的科目,考虑相关科目成绩;
六是专业收费情况。
(二)高考志愿填报须知
①认真阅读、领会当地当年发布的有关高校招生的各类信息,熟悉招生政策和规定。
②仔细阅读当地当年的招生专刊上刊登的招生专业目录以及考生填报志愿须知等,了解院校的办学性质、收费标准、所属批次,掌握填报志愿的其他要求等。
③通过有关院校的网站和宣传资料,了解高校的办学地点、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培养方向等。
④仔细查阅有关高校的招生章程,了解对进档考生的排序办法、录取规则等。
⑤了解《普通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及院校招生章程中有关院校和专业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避免因身体原因填报不当造成院校退档。
(三)填报志愿要了解选科要求
新高考由于考生选考科目不同,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不同,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在选专业前应尽早了解所在省市发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如果你已有了心仪的院校,可以从学校入手。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所有招生专业都要求选择物理,报考这所高校的任一专业,都要满足选考物理的要求。
(四)志愿填报的准备事项
一是了解招考政策。如本省的志愿填报模式、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规则、志愿填报时间、录取批次安排、志愿设置及填报数量、招生录取规定等是考生必须了解的;一些特殊类型招生如保送生、强基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特长生等,对符合条件的考生来说也是多一条上大学路径,但这些招生类型需要额外的报名和考核,这也需要考生和家长提前知晓相关政策;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部分高校及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也有要求,考生和家长可根据体检结果,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学校可不予录取”“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不宜就读有关专业”等情况,避开受限专业。
二是要有大概的职业规划。考生可以提前思考自己今后想进入哪些行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可以通过家人或亲戚朋友了解某个行业或职业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发展趋势等。如果有了大概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则再进一步思考我要去什么样的大学或者学习哪些专业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今后的职业规划,可详细了解这个职业对应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是工科还是理科等。比如你以后想从事工科方面的职业,那最好进一步思考一下,你是想学电子信息方向还是土木交通方向或者是传统的机械能源方向等,以便为最后的志愿填报提供一个大概的方向。
三是有目标院校。确定目标大学的过程,既是帮助自己了解大学信息的过程,也能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目标和方向。比如有同学想学建筑学专业,那么可以通过阳光高考平台或高校官网了解哪些高校开设有该专业,再通过教育部学科评估、特色专业建设点、“双一流”建设学科等名单了解哪些高校的建筑学专业综合实力比较突出等,最后根据自己的模拟成绩等实际需求,筛选出部分目标院校等。
二,高考期间的注意事项
(一)、饮食一定要注意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在高考期间能够发挥出好的成绩,刻意给孩子每天吃大鱼大肉,这样的方式是严重不可取的。高考期间的饮食一定要以清淡为主,保持和平时一样的饮食习惯即可,不要为了补充营养而刻意多吃,如果高考期间拉肚子了,后果会很严重。
虽然高考期间饮食不要多吃,但也不能走极端而故意少吃,饭吃不饱身体就无法将大量的血液运输进大脑,这样同样会影响考生在高考期间的状态。
(二)、心态最影响发挥
其实高考期间最影响发挥的便是考试心态,很多考生心态不好,紧张其实是因为害怕自己高考时发挥不好,从而给了自己过多的压力,压力越大反而越影响发挥。
在考试的时候,只需要将高考当作平时普通考试去对待即可,很多考生在高考期间往往因为过度紧张而导致发挥不佳。
高考也不是只有一门单独的考试,它是很多科目的综合考试,一门科目没有发挥好并不代表着后面的科目也会有不佳的发挥,只要能够把握住后面的考试,一样可以考出让考生自己满意的成绩。
(三)、高考期间的注意事项
1、饮食一定要注意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在高考期间能够发挥出好的成绩,刻意给孩子每天吃大鱼大肉,这样的方式是严重不可取的。高考期间的饮食一定要以清淡为主,保持和平时一样的饮食习惯即可,不要为了补充营养而刻意多吃,如果高考期间拉肚子了,后果会很严重。
虽然高考期间饮食不要多吃,但也不能走极端而故意少吃,饭吃不饱身体就无法将大量的血液运输进大脑,这样同样会影响考生在高考期间的状态。
2、心态最影响发挥
其实高考期间最影响发挥的便是考试心态,很多考生心态不好,紧张其实是因为害怕自己高考时发挥不好,从而给了自己过多的压力,压力越大反而越影响发挥。
在考试的时候,只需要将高考当作平时普通考试去对待即可,很多考生在高考期间往往因为过度紧张而导致发挥不佳。
高考也不是只有一门单独的考试,它是很多科目的综合考试,一门科目没有发挥好并不代表着后面的科目也会有不佳的发挥,只要能够把握住后面的考试,一样可以考出让考生自己满意的成绩。
(四)2022高考志愿填报学校需要注意什么
一般情况下,高考志愿的填报需要考生看各地的填报规则,不同的地方会与不同的填报要求,不同批次也会有不同规则,那么,2022高考志愿可以填报几个学校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对于高考志愿填报,可以填报四个学校,每个学校可以填报六个专业。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填写志愿的时候,代码一定要填报准确。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在填第一个学校的时候,可以填的稍微高一点,第二个和第三个志愿可以填和你高考成绩排名差不多的,最后第四个可以填的稍低一些。这样拉开梯度来填报高考志愿,比较有保障。
2、高考文理类考生填报高考志愿采用的是平行志愿和整体志愿两种,一般都包含A、B、C三所或ABCDE五所院校,每所院校志愿中都包含六个专业志愿和一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而体育类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填报五所院校,但是每所院校志愿中包含四个专业志愿和一个专业服从志愿。
3、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们可以看到每个学校后面都有六个空填专业,也就是说最多可以填报六个专业。考生们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志愿学校的第一志愿都是最重要,但是如果你没有被第一专业志愿录取,招生院校就会从你填报的其他专业中考虑,所以,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建议考生可以把专业志愿都填满。
4、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需要了解高考志愿填报是分批次的,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第三批次以及专科。每一个批次可以填报几个学校不同的省市是有不同的要求的,这个是要根据具体考生所在城市来看的。
三,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一)志愿设置新变化
1、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由以学校为志愿单位变为以“专业(类)+学校”为志愿单位,即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
2、其中,普通类考生每次最多可填报96个“专业(类)+学校”志愿,艺术、体育类考生每次最多可填报70个“专业(类)+学校”志愿。
3、实行顺序志愿的批次,仍延用现行的以学校为单位的投档方式。
(二)优先从专业角度报志愿
采用“专业(类)+学校”志愿模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先从专业角度选择高校并填报志愿。与以往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更好维护考生利益。在考生的选考科目与招生专业(类)相符前提下,考生直接填报到学校的具体专业,取消了专业调剂,从而避免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遗憾,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能够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三是能够强化相关领域人才培养。
(三)新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志愿填报模式的另一种是“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考生可填报若干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又可以填报N个具体专业,允许“服从调剂”。但需要明确是否能够安全进组,以及服从调剂后能够接受组内其他专业的问题。代表省市:北京、天津、海南、上海。
院校专业组怎么填
与老高考实行的“院校+专业”投档录取方式有所不同,由于新高考下各大招生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选考要求不同,因此按照不同的选考要求,院校被分为若干个组,称为“院校专业组”。
“院校专业组”模式将考生的每个志愿细化到专业组,考生在填报时可以选择服从调剂,不过专业调剂仅限于在同一专业组内进行调剂,并非是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可调剂的专业范围大大缩小了,不过相对来说也更加科学合理。
本文标题:志愿要了解的内容都有哪些 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本文链接:http://www.vaiok.com/a/242665.html
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