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政策户籍学籍要求 最新北京高考政策以及改革方案

2022-07-17 22:47:00 好学途 升学百科 来源:互联网

 

北京高考政策户籍学籍要求 最新北京高考政策以及改革方案:北京高考政策户籍学籍要求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2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京考中招〔2021〕3号)精神,现将回户籍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好学途www.vaiok.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北京高考政策户籍学籍要求

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2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京考中招〔2021〕3号)精神,现将回户籍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回户籍报考工作

    学籍和户籍不在同一区的本市户籍考生,可自愿选择在学籍或户籍所在区报考。考生在报考前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慎重选择,在规定时间内确定在学籍或户籍区报考。

    (一)考生提交申请

    回户籍区报考的考生须在5月14日前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202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回户籍区报考考生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过期不予办理。

    (二)学校初审上报

    各初中校对申请回户籍报考的考生进行资格认定后,于5月14日将申请表汇总,报本区中招办。

    (三)学籍区审核

    学籍所在区中招办对学校汇总申请表进行审核,审核同意后, 于5月17日8:30-12:00将回户籍区报考考生的基本信息汇总,通过中招业务信息系统办理信息交换。

    (四)考生办理确认及报考手续

    回户籍区报考的考生持本人户口簿和中考报名号,于5月18日8:30-12:00到户籍区中招办办理登记确认手续。

    二、关于考试和招生的规定

    (一)回户籍考生应在学籍所在区报名,并建立电子档案,参加英语听说计算机考试、体检和体育现场考试。文化课考试和录取在户籍区进行。

    (二)回户籍报考的考生不能参加校额到校和市级统筹招生。回户籍考生如参加城区学校面向全市招收特长生的招生,其学籍和户籍须同属城区或者同属于郊区。

    三、工作要求

    (一)户籍区中招办须向回户籍报考考生讲解有关招生政策、考试及本区志愿填报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向考生提供新的报名号。

    (二)各区和学校要以考生为本,尊重考生意愿,做好考生回户籍区报考工作。

最新北京高考政策以及改革方案

统一高考招生改革

(1)统考科目

从2020年起,北京市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

(2)英语考试

从2018届考生起,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统考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安排在每年12月和次年3月进行,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3)成绩构成

从2020年起,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的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其中选考科目每门满分100分,即高校招生录取总分满分值为750分。

参加高职(专科)统一招生录取的考生,采用“统考+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组成。招生高校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定2门,所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生成绩需达到合格。

(4)录取方式

实行高考志愿考后知分填报,普通批次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平行志愿投档。在总结本科二批与本科三批合并为本科二批经验基础上,2019年将本科一批与本科二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

除统一高考外,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包括高职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等形式,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逐步使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

高职院校对普通高中生和中职生分别制定测试办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考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中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中职生在文化课笔试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本文标题:北京高考政策户籍学籍要求 最新北京高考政策以及改革方案

本文链接:http://www.vaiok.com/a/241599.html

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