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填报志愿三步走 如何审视专业的发展前景

2022-07-17 22:42:00 好学途 升学百科 来源:互联网

 

2022高考填报志愿三步走 如何审视专业的发展前景:一、2022高考填报志愿三步走要精准定位,知己知彼一方面,成绩是“硬道理”,考生是在“知分、知位、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考生和家长应利用好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一书中近三年的相……好学途www.vaiok.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2022高考填报志愿三步走 如何审视专业的发展前景

一、2022高考填报志愿三步走

要精准定位,知己知彼

一方面,成绩是“硬道理”,考生是在“知分、知位、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考生和家长应利用好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一书中近三年的相关录取数据,找到与本人成绩排位情况相符合的院校和专业。另一方面,兴趣倾向与能力特长也很重要,考生需要明确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初步筛选出较为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要整理信息,合理规划。

了解招生政策信息,包括全省高考政策规定和招生院校政策规定,具体掌握录取批次的设置、志愿模式的设置、照顾政策等,以及招生院校专业设置、投档规则、外语语种限制、单科成绩限制、身体条件限制等。

要综合分析,优中选优。

考生在明晰个人成绩、兴趣爱好、未来规划等内容,并了解有关信息后,要结合投档录取规则,对初步筛选出来的学校、专业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志愿顺序,最为向往的高校一般往前放,选择有冲、有稳、有保的学校进行填报。此外,对于“优选学校还是优选专业”这个问题,对考生而言,如果学校、专业都能满足个人预期,最好不过;一般来讲,对未来职业目标明确的考生建议优先选择专业,对未来职业目标不明确的考生建议优先选择学校。

二、如何审视专业的发展前景

明确报考大学的初衷

就是该专业的就业和考研情况。上大学无非是准备就业或继续深造。202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4002万,应届毕业生人数874万,比2019年增加40万,再创新高。

如果不去关心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很快就会受到就业问题的困扰。一些专业“招生热、就业冷”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如选择这些专业,就要确保能进入该领域的一流院校学习。

考研是“大学里的高考”,考研率是大学教学水平、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立志考研的学生更要关心拟选专业的考研情况。因为在同一学校,因历史沿革、专业优势、学科实力等的差异,不同专业的考研率可能相差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百分点。

选择前景看好的行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的行业也在发生着变化,有新生,有稳定,有起伏,也有淡出。例如计算机、外语都曾经是非常专业化的职业,但是现在计算机已经相当普及,国民的外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把计算机、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什么行业有发展前途,主要看国家发展的需求,所以要站在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看待专业的前途。主要应该考虑这个行业有无长远的发展前途,要分析该领域里国家的需求背景,认清其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不能仅看该行业的当前状态。

考虑职业生涯的状态

选专业实际上是选择职业。不同的职业差别很大,而且需要长期从事,这就不能不作长远考虑。从工作状态来看,职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经验积累为主,如工程师、教师、律师、医生、财会等,工作年限长,就会得心应手;另一类则需要不断学习,如设计人员(尤其是IT 行业)等。

如果选择后者,就注定职业生涯要在高强度、快节奏和大压力中度过,对此要做好思想准备。从工作稳定性来看,从事商业、艺术和自由职业(如律师、艺术工作者等)就主要看个人的能力水平和社会的发展状态了,比如部队的一些指挥岗位就涉及中途转岗的问题,而技术序列就基本没有这个问题。

提高事业成功的概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职业生涯要在竞争中度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在哪个领域里,只要走到了最前沿,都是极大的成功。进入了一个专业,就注定要在这个圈子里奋斗,和该领域里的人竞争,很大程度上这种竞争产生于同龄人之间。

对考生来说,将来要与自己竞争的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同学,确切地说,是各大学里本专业的同学。那么,如果你能够成为本专业同学里的佼佼者,如果你能把这种状态长久地保持下去,就必将是成功者。也就是说,如果你进入了国内的一流专业,如果这个专业很有发展前途,你就有了出人头地的可能;如果你是以高分而不是踩线进去的,那么功成名就的概率就大得多。

 

本文标题:2022高考填报志愿三步走 如何审视专业的发展前景

本文链接:http://www.vaiok.com/a/238265.html

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