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赚到一个亿 怎么才能在几年内赚一个亿
普通人如何赚到一个亿 怎么才能在几年内赚一个亿:普通人要想挣到一个亿,一定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特长,要么是寿命特长(最不靠谱),要么是自身能力特长(有别人没有的能力或技术),要么是头脑能力特长(最靠谱,容易实现的)。 作为一个……好学途(www.vaiok.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打算白手起家挣一个亿。
听起来确实很荒唐,但我是认真的。
我没有跟朋友说过这件事,因为如果说出来的话,别人一定会对我所言嗤之以鼻。而且自己内心如果得到了满足也不会再努力了。
动手画了一个丑陋的简笔画,在写上祝语,这个目标就算定了。
为什么要挣一个亿
这似乎是个完全没有探讨价值的滑稽问题,谁他娘的还不需要一个亿啊?
但实际情况可能真的比想象的复杂多了。
因为我们每个人活着最本质的追求都是人生幸福感,而非金钱。
那为什么我们普通人总有一种金钱就是幸福、给我一堆钱我就铁定幸福的错觉呢?科学研究表明主要是因为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ngus Deaton 研究过幸福与金钱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关系存在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之下幸福与金钱强相关,之上则不然。
这一临界点在美国为年均收入 75000 美元(约 50 万人民币)。
所以大部分人有这种错觉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在临界点之下嘛。
尚且不论这一临界点本身的高低,毕竟每个人的感知都有差异。关键在于存在这么一个临界点,当你收入水平超出之后,金钱对幸福的影响就没那么显著了,所以理性的做法是把对金钱的关注转移到更能带来幸福感的其他事情上去。
对于这点,身边的富人们就是佐证。那很多我们普通人看已经财富自由的人,他们并没有过着“躺平”的生活。
既然如此,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正常情况下确实没什么用,但老话说人有旦夕祸福。一亿资产的首要价值不在于正常生活状态下的物质消费,而在于抵御生活中任何本可以抵御的突发苦难。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走路摔死,坐车被撞死等诸多风险。但这些风险都不属于可以抵御的突发苦难。
真正残酷的不是这些生活的意外之险,是哪些本可以用金钱抵御的,比如家人或者自己生了一场大病,因没钱而无法医治,或者因为医治而导致倾家荡产。
诚如《我不是药神》所说的,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这其实就是我想挣一个亿最根本的动力。
普通人挣一个亿存在的理论依据
曾经听过一句很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的话,起初不太了解,经过多年的社会毒打后终于明白了这句话。
这句话是这么讲的:挣钱如吃屎,花钱如拉稀。
所以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致富神话,那些光鲜亮丽的财富背后,都有很多人所未知的努力以及代价。
而一个普通人,足够努力,真的可以挣到一个亿吗?
我们先对普通人做一个限定,以使其具备足够努力的先决条件。
第一需要具备正常智商,这意味着既不过分聪明、也不过分愚钝,属于在我们的左邻右舍里不被视作是天才或笨蛋的那拨人;第二需要接受过足以完成自我学习这种程度的教育;第三可以无障碍访问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
够普通了吧?我觉得我国满足这个条件的保守估计也有 1 亿人。
先抛结论,对于这样一个普通人,我认为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和趋势下,如果足够努力且排除个体遭遇毁灭性倒霉事件的情况,有生之年赚一个亿岂止是有可能,概率简直无限逼近于 100%。
然而实际情况是据《2020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亿元资产超高净值家庭仅为 13 万户。
原因在于虽然大部分人都宣称自己爱钱,但我的观察是真正打心眼里爱钱、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极少,绝大部分人爱的只是不劳而获。
当然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并不是很多人都以达到一个亿为自己的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躺平才是根本,简单来说就是懒。
对此经济学中有个说法叫「显示性偏好」,讲的是类似的道理,一个人的实际行为比口头表达更能反映其真实想法。
但足够努力也并不意味着每天睡 6 个小时全年无休拼命干活(某种意义上比这更难),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必须通过后天的持续学习、持续成长。
克服诸多作为人与生俱来的弱点,譬如极差的自控力、短视、好逸恶劳、极度恐惧风险、贪婪,最终成长为一个异常强大的人。
这很难。
有句话讲的好,大部分人都吃得了生活的苦,却吃不了学习的苦。
正因为通过学习去重塑自己是一件异常艰辛的事情,我才坚信普通人一旦做到,十亿资产也许还额外需要一些天时地利的运气因素,但一亿资产一定是水到渠成。
挣钱的三种方式
排除任何非法手段,挣钱无非三种途径:劳动型收入、产品型收入、和资产型收入。
劳动型收入是指所有依靠出卖自身劳动获取的收入,是农民、小商贩、及工薪阶层的主要收入模式。
劳动型收入的典型特征是受限于个体投入的劳动资源/时间的不可复制性,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都有一个相对较低的预期收入上限。
一般来说,年薪百万基本是劳动型收入的极限了。
而且各行业间有差异,不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型收入的预期上限都能达到这个水准。普通人单纯通过种地养猪年入百万几乎不存在可能性。
劳动型收入的好处是风险极低,因为该模式下收入仅与个体劳动付出的多寡和质量有关,不涉及经营层面的投入风险。
产品型收入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标准化产品或服务而获取的收入,其与劳动型收入模式最大的不同是产品型收入的核心要素是可规模复制的产品或服务。
因为不再受限于个体劳动资源的局限,产品型收入的预期上限远高于劳动型收入,企业主是该收入模式的典型人群。
但不是说只要卖东西赚的钱就是产品型收入,核心还是要具备可规模复制性。所以小手工艺人、艺术家卖作品赚的钱肯定不能算作产品型收入,而是劳动型收入。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与企业主一样,公司高管、核心员工的股权或期权收入同样应算作产品型收入。因为归根结底这部分收入取决于该企业向市场供给的产品或服务的水准,而非个人劳动付出的多寡(对应于工资收入)。
资产型收入指的是依托既有资产获取的收入,包括房租、利息、理财产品、房产增值、股票及债权投资等。
资产型收入的核心特征是「钱生钱」,短期来讲收益一受限于原始资本的规模,二受限于个人的知识和眼界。
但长远看无论资本还是个人见识的增长都没有显著的局限性,所以资产型收入与产品型收入一样,都有远高于劳动型收入的预期上限。
资产型收入区分与其他两个收入模式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几乎无需投入个体劳动,钱会帮你赚钱。这是资产型收入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终实现个人时间自由的唯一途径。
三种收入模式一览表
收入模式 | 投资物 | 风险 | 预期上线 |
劳动型收入 | 个人劳动 | 低 | 低 |
产品型收入 | 个人劳动、资本 | 高 | 高 |
资产型收入 | 资本 | 低 | 高 |
横向对比三种收入模式,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人因为缺少资本或畏惧风险,收入构成以劳动型收入为主,结果是又忙又穷。
以企业主、创业早期员工为代表的人群承担了最高的风险、投入了最多的劳动精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客观上也增加了所有人的福利,理应获取最高收入。结果是又忙又富。
纯靠资产收入就能赚大钱的人看起来最风光,又闲又富。但那是他们已熬过了艰辛的原始资本积累期罢了,不能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结合以上分析来看,单纯靠劳动型收入积累 1 亿资产希望渺茫,每年积累 100 万也需要 100 年才能完成,显然不具备可操作性。
成为演艺明星、顶尖艺术家是可以的,但无论是其中的运气或天赋因素对普通人来讲,都约等于买彩票中头彩,完全超出了足够努力的可控范畴。
要在有生之年积累 1 亿资产,必然要依赖产品型收入和资产收入。
产品型收入牵涉因素较多,先来看资产型收入。
从长期年化收益率来看,顶尖投资者可以做到 20% 左右。虽然巴菲特一向宣称他做到的事情任何普通人通过个人努力也完全可以做到,但保守起见,姑且认为这里面存在幸存者偏差和天赋因素,普通人无法做到。
那么以标普 500 指数做参照,1965-2016 年 52 年间的年平均收益率是 9.7%。这是一项仅需要一些自控力就可以做到的投资方式,实际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应该能做到优于该回报率。
在此收益率条件下做到 1 亿资产,初始资本 1000 万仅需 25 年,100 万需要 50 年,就算初始资本仅有 10 万元,75 年下来也能积累到一亿资产。
对于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50 岁前积累 1000 万资本,再通过 25 年增值至一亿资产,考虑到我国目前预期寿命 76.7 岁,看起来是完全具备可操作性的。
而且这还没算后续通过其他收入来源(劳动型或产品型收入)追加的资本投入,若每年追加 100 万资本金,这个时间将进一步缩短至 18 年。
最后来看下产品型收入。
产品型收入说白了就是靠创业、做生意赚钱。因为产品具备工业化的规模复制特征,所以一旦成功会获得巨额收益,相应的自然是需要承担远高于劳动型及资产收入的风险。
获取产品型收入的过程就是创业的过程,创业涉及行业、资本、技术、地域、团队、机遇等诸多因素,以多大概率带来多大回报很难量化。
但我们可以从侧面做一个定性分析,下图是我跟据《2018 胡润财富报告》制作的高净值家庭构成图。
千万净资产以上者,企业主占比 60%,居于绝对优势。以资产收入为主的职业股民和炒房者合并占比 20%,顶尖劳动型收入人群占比仅 20%(实际上相当部分收入应计作产品型收入)。
亿元净资产以上者,企业主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80%,资产收入为主人群占据剩余 20%,劳动型收入人群为 0。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粗略的结论是绝大部分富人积累的高额财富是通过产品型收入赚取的,而且越富裕的层次产品型收入人群占比越高。
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是各行业顶尖公司的企业家,像巴菲特这样以资产收入为主积累巨额财富的则是凤毛麟角,也可以作为这个粗略观察结论的佐证。
通俗点的角度想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企业家又投钱又拼命干活、投资者只投钱不干活,前者多赚些合情合理。
白手起家赚到一个亿的最优理论路线
那么综合考虑以上三种收入模式,对于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怎样才能以尽可能大的概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赚取 1 亿资产呢?
乍看上去似乎应该把个人精力全部投入到产品型收入中去,但不要忘了上述分析是基于均值的。
也即是说,对任意一个特定个体来说,假定有足够多次创业机会,那么把个人精力完全投入到产品型收入上确实是理论上的最优解;但实际上完全不可能,不仅是创业的资本投入,更稀缺的是精力和时间。
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效创业 100 次以抹平创业九死一生的概率。
这个貌似的最优路径是以牺牲确定性为代价的,不够稳妥。
对特定个体,劳动型收入和资产型收入的收益相对低、但确定性高。产品型收入则反之,收益高、但确定性低。
再来看三种收入模式的增长趋势对比:
劳动型收入完全不像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在起始阶段劳动型收入增长速度快、风险又极低,是理想的积累初始资本的途径。
劳动型收入唯一的缺点是天花板低,但普通人刚起步的时候完全无须考虑,先做到年薪 50 万 ~ 100 万再说。
资产型收入对比产品型收入,增长模式是类似的。区别在于资产型收入用较低的收益增长曲线换来了接近劳动型收入的低风险,和较少的个人劳动时间(这点很重要,它意味着资产型收入与另两种收入模式可以叠加)。
现在我们可以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积累 1 亿资产的最优实操路径:
阶段一:劳动型收入逼近上限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升。为另两种收入途径积累所需的初始资本和个人能力见识
阶段二:劳动型收入逼近上限且完成资本和个人能力的基本积累后,在不伤及初始资本根基的前提下探索产品型收入来源
阶段三:持续提升商业及投资能力,增加产品型和资产型收入的收益率,耐心等待资产增长
投资理财应该贯穿于任何阶段,但一定不能影响各阶段主要目标。10 万元投资股市每天盯着看,年收益 100% 也不如好好工作性价比高
自我学习提升应该贯穿于任何阶段,对任何一种收入模式,都有光环加成。而且能提升生活幸福感(毕竟积累资产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进人生幸福)
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根据起点的不同,阶段一依赖劳动型收入和资产型收入花上 10 ~ 20 年资产积累至 1000 万;阶段二运气好一些 10 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积累至 1 亿资产;运气差一些到阶段三,纯靠资产收益再额外花上 15 年也够了。
短则 20 年,长则 45 年,足以让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积累 1 亿资产了。
如果在原生家庭支持、运气、个人资质等任何一方面有额外加成,期望所需时间还将进一步缩短。
我该如何赚到一个亿
做为一名理想主义的人,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一个亿呢,得从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先挣到第一桶金。也就是达到劳动者的最高层,而劳动者最高层,需要的是学识,经历以及自身努力;
第二阶段就是靠着第一桶金(包括金钱和人脉),进行熟悉行业的投资,当然可以跨界,但是风险要把控好,能够成为本行业的企业主是比较理想的;
第三阶段是通过第二阶段累积的金钱(可投资金资产为1000w),进行第三步的融资,投资,当然这个阶段需要运气也需要眼光。
但是我相信一句话。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 —— 没有,一个都没有。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做到,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总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线而求索。开启新的征程。
本文链接:http://www.vaiok.com/a/194425.html
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