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是怎么形成的 白云的形状是怎么形成的

2022-07-04 02:29:00 好学途 升学百科 来源:互联网

 

白云是怎么形成的 白云的形状是怎么形成的: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好学途www.vaiok.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我们习惯了平视或者下视,却极少往上看。只有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才会抬头看一看天,从感知自然的博大中,我们的心胸好像开阔了一些,郁闷的心情也疏散了一些。但也只是一会儿,就又低下了头,因为我们不懂云彩,便也不知道它的神奇。

云彩是天空的表情,不同的云彩预示着下一刻不同的天气。然而在1802年之前,人们还无法对不断改变形态和结构的云彩进行分类和识别,直到遇到了卢克·霍华德。1802年,30岁的霍华德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云彩分类系统,他认为所有的的云彩都可以归属到这三大类:积云、层云和卷云,所有的云彩要么是这三种类型中的一种,要么是这三种类型的变形形态或过渡形态。

这样的一种云彩分类系统后来被人们称为“云天编码识别方法”,它将天上的云彩分为27个类别,突出了云彩的生长和消散,让我们可以了解整个天空变化地动态地过程。《观云识天》这本书以云天编码为解析云的识别方法,简单便捷地赋予不同云彩各自的意义,让我们能够识别天上的云彩,预知未知的天气,感受自然的神奇。

在这本书里,按所在的高度将云分为低云族、中云族和高云族。低云族有积云、层积云、积雨云和层云;中云族有高层云、高积云和雨层云;高云族有卷云、卷层云和卷积云。每一种族中有9种云彩,它们根据周围的环境而相互转化,有的稍纵即逝,有的却也能维持一段时间。

云彩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太阳晒热地面,地面处的空气会上升,上升的水蒸气遇到上部温度低的空气会冷却,在空气中的微粒上凝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到一起,向上或者向周围发展,就形成了蓬松的白云。当周围的气温整体降低的时候,这些白云又会逐渐消失。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晨和夜间天上几乎没有白云,而中午却尤其多的原因。

三大类云到底是些什么云呢?

积云:一般有着清晰的水平云底和圆形顶部,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明亮的白色,我们一般看到的、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积云,一开始是淡积云,扁平、破碎,随着地面温度的上升,温暖、潮湿的空气柱会一直向上,就会发展成中积云和浓积云,它们的区别就是垂直厚度会越来越大于水平宽度。

积云有晴天云和降雨云之分,前面的三种都是晴天云,鬃积雨云和秃积雨云是降雨云,它们可能会带来降雨。秃积雨云是大型浓积云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一般呈巨大的滚动形状。我们可以在发展成熟的秃积雨云顶峰看到剧烈的对流能量所产生的旋涡,这也预示着它正在发展成为雷暴云,正在酝酿着雷暴。

层云:或多或少地连成一片或一层的云。譬如薄幕层云,它完全没有结构,由水滴组成,呈灰色,在天空中能延伸数干米。薄幕层云通常高度很低,会遮挡住树木和建筑物的顶部,有点像雾或者霾,但它不接触地面。譬如层积云,它水平铺展,云层增厚,变成深色的云条,会形成边缘明显、连续的云层。

卷云:既白又高的云,呈丝缕状,一般由缓慢下落的冰晶组成。呈钩状的是钩卷云,呈带状的是毛卷云。海员将卷云视为“刮风警报”,如果逗号状的卷云在生长,就意味着刮风,天气将变恶劣。密卷云云体较厚密,像细丝捆缠在一起。密卷云的出现一般意味着潮湿天气或者暴风雨天气。

除了介绍云彩的分类,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大气现象,譬如夜光云、航迹云、晕、幻日、日柱、环天顶弧等等,奇特的形成原理,难得一见的大气奇观,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给人美的享受。

这本云彩书介绍了72种云彩和大气现象,收录了130余幅世界各地精美云彩的照片,实在是让人大饱眼福。采用的也是最新的最简单的分类识别方法,虽然已经将云彩有效分类,但对于我等小白,还是有点难的感觉,总的来说,算讲的很细很清楚的了。如果你想要了解云彩,想要一睹那些大气奇观,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本文标题:白云是怎么形成的 白云的形状是怎么形成的

本文链接:http://www.vaiok.com/a/163629.html

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